主题 : 为何说当体即空?
级别: 初级版主

UID: 156786
精华: 2
发帖: 3822
威望: 1631 点
金钱: 34852 RMB
贡献值: 0 点
好评度: 54 点
在线时间: 53546(时)
注册时间: 2014-03-23
最后登录: 2025-08-17
楼主  发表于: 2025-08-05 16:22

0 为何说当体即空?

为何说当体即空?
谈论“当体即空”,若仅停留在“诸法无自性”的表层阐释,终究未能触及其骨髓。这四个字如同一把锋利的金刚杵,所击碎的不仅是对事物实有的执着,更是众生以“能知”与“所知”构建的整个世界模型——所谓“当体”,指的正是这能知与所知交织的当下;所谓“即空”,则是说这当下的一切,从根蒂上就未曾建立过实有的自性。

众生日常的认知,总在“能觉者”与“所觉物”之间划下一道鸿沟。见花时,便有一个“我”在见“花”,仿佛“我”是独立的主体,“花”是外在的客体,二者各有自性,界限分明。佛法却说,这“能觉”与“所觉”本是缘起的幻相。试观那看花的“我”,不过是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的刹那聚合:眼根接触花色是色法,心中生起悦意是受,分别“这是花”是想,念念相续是行,了知其相是识。若在这五蕴中寻觅一个恒常、独立的“能觉之我”,终将一无所得。而那被见的“花”,虽有形态、色彩、香气,却无一刻不在代谢变化,依赖阳光、水土、时节而存在,若剥离这些因缘,“花”的自性何在?能觉的“我”与所觉的“花”,在显现的当下,便各自以无自性的状态相互依存,这便是“当体即空”——不是先有实存的二者,再去分析它们的空性,而是它们从显现的第一刻起,就未曾具备实有的自性,如同水中月,看似清晰,却从未真正“有”过一个能被捞取的月亮。

《楞严经》中“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”的深语,恰是对这层义理的点破。当我们说“看见”时,总以为有一个“能见的功能”在作用,实则“见”的当下,只是因缘的和合:眼根、色尘、眼识三缘聚合,便有“见”的相状生起,离此三缘,别无一物可名“见”。这“见”的相状虽有,却无自性,故曰“当体即空”。推而广之,听、嗅、尝、触、知,莫不如是。众生之所以执为实有,只因被“名言习气”所缚——给“见”安立名称,便执着有一个实存的“见性”;给“我”安立名称,便执着有一个实存的“自我”。如同孩童见镜中影,不知是虚,便伸手去抓,众生对一切法的执着,亦复如是。


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空性即是般若波罗蜜”,这意味着“当体即空”并非一种理论认知,而是般若智慧的直接显发。般若不是知识,而是照破无明的观照力——当这种观照力生起时,不是站在“空”的角度去否定“有”,而是在“有”的显现中,亲证其本空的体性。譬如人在梦中奔跑,若不知是梦,便会因恐惧而挣扎;若忽知是梦,恐惧当下消散,奔跑的相状虽未消失,却已了知其空。这“知梦”的瞬间,便是“当体即空”的体证:不是梦消失后才知其空,而是在梦显现的当下,了知其从未实有。修行的关键,正在于培养这种“在梦中知梦”的观照,而非等到梦醒后再去寻觅空性。

更深一层说,“当体即空”破的不仅是法执,更是我执的根。众生的“我执”,常表现为对“主宰性”的执着——以为“我”能控制心念,能决定行为,能拥有感受。实则心念生灭,如瀑流不息,前念灭,后念生,中间并无一个“能主宰的心”在发号施令。《金刚经》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正是说在妄心起灭的当下,不执着其为实有,这“无所住”的清明,便是“即空”的体现。当我们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:一个善念生起,不执着“我在行善”;一个恶念生起,不执着“我在造恶”,只是如实知见其缘起性空,不随其流转,这便是在根上体证“当体即空”。


有人会问:若一切当体即空,为何诸佛还要说法度生?这便要了知,“空”并非“断灭空”,而是“缘起空”。空性中具足缘起的妙用,正如《维摩诘经》中“入污泥而不染”的深意——烦恼即菩提,并非烦恼消失后才有菩提,而是在烦恼显现的当下,若能不执着其自性,烦恼便成为菩提的资粮。诸佛说法,亦是如此:法本身虽无自性,却能破除众生的迷执;度生虽无实有的“度者”与“所度者”,却不妨碍因缘成熟时的救度。这种“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”的中道,正是“当体即空”的极致体现——既不住于有,也不住于空,而是在一切法的当下,照见其本自圆满的实相。

修行者若欲亲证“当体即空”,便需在日常的起心动念中做功夫。譬如吃饭时,不执着“我在吃饭”,不执着“饭是实有”,只是觉知咀嚼、吞咽的当下,了知这一切不过是因缘的和合;行走时,不执着“我在行走”,不执着“路是实有”,只是觉知脚步起落的当下,了知这一切并无自性可得。这种观照并非刻意的否定,而是如明镜照物,物来则现,物去则空,不将不迎。久而久之,妄心的执着会逐渐淡薄,自性的光明便会自然显发,此时方知,所谓“当体即空”,原是众生本具的天真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自知。

说到底,“当体即空”是对“诸法实相”的终极描述,而实相超越一切语言和思维。凡夫以分别心测度,便落两边;圣者以无分别智亲证,便得自在。正如赵州禅师所言“狗子无佛性”与“狗子有佛性”的机锋,言语道断处,正是“当体即空”的显发处——不在文字中求,不在思辨中求,只在当下的一念不生、了了分明中,亲见那“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”的真如本性。

这便是“当体即空”的深义:不是向外寻求一个空的境界,而是向内照破一切执着的幻相,在万法显现的当下,直契其本空而妙用无穷的实相。它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——是众生从迷妄走向觉悟的第一步,也是贯穿修行始终的根本智慧。












 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» ≌≌佛学世界≌≌ » 为何说当体即空?